千秋未央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偃攸:华夏国母巢湖女

向下

偃攸:华夏国母巢湖女 Empty 偃攸:华夏国母巢湖女

帖子 由 九尾青丘 周二 九月 25 2012, 00:13

如果以“帝王的母亲”为定义,那么历史上称得“国母”的女子多得难以数计。若冠以“华夏”二字,则只有出生、成长和成婚于巢湖北原的攸女———大禹之妻、夏启之母———夏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奴隶制政权国家的创建者和元首。攸女是一个形貌健美、心灵纯洁的女子,一个命运幸好、生活艰辛的女子,一个知情达理、平凡伟大的女子,一个助夫治邦、育子立国的女子,一个时人敬仰、后人崇拜的女子,一个历史铭记、神话传说的女子……

一、攸女的家世

远古时期,洪荒连年,风雨成灾,黎民苦难不堪。但作为东方人类发祥地之一的巢湖流域水肥物丰,气候温润,加上有巢氏部落先民的辛勤垦殖,渔、牧、农诸业兴旺,居民还能够过得上时而温饱时而快乐的日子,因而这片土地***诱引着八方居民、多种氏族迁流徙居过来,较早的有皋陶部族先祖,其与有巢氏族和睦共处,渐融同化为有巢氏族部落的下属部族。到了尧舜时期,皋陶部族大约以今巢湖市居巢区柘皋镇为中心,西衔肥东县、东贯含山县境域,这是一片肥沃富饶而可农、可渔、可牧、可猎的田原丘岗地带。

皋陶部族始籍于何地,初属于何族,又是怎样迁入巢湖流域的?至今史无确认。学界有两种说法:一说出于古代“东夷”部落少昊氏,“皋陶”是族名,首领名咎繇(有说部族首领名叫皋陶),是从山东(今新泰、曲阜、枣庄一带)迁过来的(《涂姓族源》)。一说“皋陶祖先起源于甘肃天水,经陕西岚皋,河南安皋,迁移至安徽柘皋(即巢湖),产生有巢氏后裔”(《新百家姓解析》)。

皋陶部族为偃姓,有个姑娘名叫“攸”,人称“攸女”(又名“娇”,《史记》记为“侨”),聪明美丽,贤淑勤劳,求婚者不绝于门。相传帝尧长子丹朱遣媒说合都遭她毅然拒绝,于是许多部落酋长和英俊男儿意虽所亲然望而却步,渐渐地无人敢求婚,无媒来登门,致使她二十岁上都还是随父母食宿起居。

攸女父名朴,族人尊称为“朴公”。母亲姓黄,族籍无考,贤良本分,生有一子一女,儿子名燧,女儿就是攸女。父母见攸女老大不小了,还早晚转悠在膝前背后,且不见媒妁登门,很是焦急,朝夕叹息。然而,攸女却无忧无虑,欢笑着跟女友上山采野果,随小伙子们跑野打猎,趟水划筏子凿山疏河。

其实,她眼里有人,胸中有数,从她那春风荡漾的笑颜里可以读出一句话来:“我之所爱,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顺着她那含情脉脉的目光窥望去,那橐皋(今柘皋)河畔山崖头正站立一位英雄,他扯着嘹亮的嗓门指挥着治水部队与当地民工凿山疏河。这人就是国家治水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姒禹,名文命,字高密,百姓尊称为“伯禹”、“大禹”。

关于大禹家世和生平事迹,《连山易》、《诗经》、《尚书》、《春秋》等几乎所有的先秦古籍都有所记载。据司马迁考证,禹是黄帝的玄孙,其父鲧(崇伯)受尧之命治水,九年而洪水不息,“绩用弗成”,为舜处死。禹受舜命,继承父业,治理洪水,划定九州,治黄河,理淮河,察长江,足迹天下,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吸取父亲“堵塞”不成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最终取得成功。

二、少妇的情怀

远古时期巢湖,水域宏阔,性野暴躁,在风神水魔恿助下,动辄浊浪腾啸,洪虐四野,无情地吞没芸芸生灵和蓁蓁黍谷。大禹匆匆赶来指导百姓开凿石梁山以疏橐皋河,劈开东关口使通濡须水(今裕溪河),分洪导水入大江。大禹治巢的功德在巢湖民间传颂了几千年,众多历史地理典籍如《禹贡》、《元和郡县图志》、《通鉴地理通释》、《舆地志》、《读史方舆纪要》、《中国名湖》等均有记载。

大禹治理巢湖期间,得到有巢氏部落君民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皋陶部族首领咎繇率领民众,全力襄助无遗,积极筹粮派工,同心协力治水,使得大禹感动不已,深深爱上这里的山水这里的人。在治巢功成即将离去的那天,大禹穿着干净整洁的白袍,只身来到他凿岭劈崖的地方,远望那茫茫湖面,俯视这畅通河道,回想艰辛劳作的风雨日夜和那些献粮送水的男女老幼,心里热乎乎的。尤其是那花貌仙姿的攸女,早就有心求婚娶妻,可不明天意人情,一直埋藏心底。即将离去,不知何年何月再来这里,大禹边想边走,忽然心头一震,似有所警,若有所启———我年逾三十,再拖延下去,恐怕将要失去人生婚配最佳时机。于是他向苍天揖求:“吾娶也,必有应矣!”(上帝啊!若许我成家,让我娶攸,那就显示征兆吧!)不想话刚落音,竟有一只硕大美丽的九尾白狐跳跃在眼前的草丛中。大禹顿时感悟:“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啊!上帝准我成家了!大禹又联想起皋陶部族民谣,“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天意人情,不都在提醒我娶攸女成家室么!大禹情不自禁地欢唱起来:“成子家室,乃都攸昌!”(东汉·赵晔《吴越春秋》)

大禹跑下山向咎繇说明来意,正合咎繇心意,二人说笑着来拜访朴公,朴公夫妇当即应允。于是按照部族风俗选定“辛”日举行婚礼。(宁按:《吕氏春秋》、《说文解字》、《水经注》等均有记解,“江淮之俗,以辛壬癸甲为嫁娶日也”。)新房设在指挥部里,陈设简陋,床上撒有象征早生贵子、百年好合的花生、枣子和桂枝、柏叶等吉祥物。婚礼仪式简单,气氛热烈,喜气洋洋。

新婚燕尔,大禹攸女恩爱非常,如胶似漆伴朝夕。过了辛日是壬日,癸日之后是甲日,新婚第四天傍晚,大禹接到淝河水汛,连夜召开治水指挥部和巢国地方相关官员联席会议,交代好巢湖后期治理的原则和方案,即部署紧急赴淝的行动计划。皋陶部族作为大禹妻族,愿意抽出一批青壮年治水能手随行治淝,使得大禹感到无比温暖和欣喜。回房与攸女告辞几句,即跃骑白马,带领先遣队从陆路往淝水奔驰而去。

攸女貌美如花,心里装有女儿私情,但她心明如镜,知道丈夫身负国家职责,知道他是胸怀韬略的盖世英杰,更知道治水救灾就是治国救民,她含着泪水给丈夫备置行李,却改笑脸送他出门。可是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新婚第5天就离家而去的丈夫为履命治水,废寝忘食,无我无私,久未回归。

攸女想念丈夫,尤其是怀孕之后,更是扶门望,望眼欲穿,日日夜夜,心切切,意绵绵。她创出一首歌“候人兮猗”(我在等候你归来啊)!在路口守望着、歌唱着。这是内心深处之呼唤,情感浓处之沉吟,思虑极处之啸叹,悲怆苦涩,撼人心弦。这首歌是我国的第一首情歌,第一曲“南音”。攸女被推为中国文学史第一位女诗人。

三、良母的风范

大哉,禹也!大禹治水,“不以私害公”(《楚辞补注》),“居外十三年”(《史记·夏本纪》),“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他那宏大胸怀和丰功伟绩为历代史学家所记载,几千年百姓所颂扬。大禹在成功之后回忆此事,曾生愧自责:“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尚书·虞书·益稷》)

大禹受禅即帝位后,顺理成章封攸女为妃,并赐其妻族以“涂山”为号建侯国。为何取用“涂山”?目前尚无文献直接揭示其意。据字义解析,“涂山”之“涂”,古《尚书》本作“ ”,读音同“余”,“ ……从山,余声。《虞书》曰:‘予娶 山。’”(汉·许慎《说文解字》)后来省减为“ ”,读音同“涂”,“涂,音徒,一作‘ ’。《氏族大全》云:‘涂山氏之后。’”(明·陈士元《姓 》)很显然,“ ”者,初以“余”为主,“山”为辅,以“余”为峰,以“山”为基,后来与“ ”通,再简化为“涂”。夏启乳名“余”是其外家亲族给起命的,很可能正是大禹给妻族近亲封国赐命“涂山”之缘故所在。

夏启者,开启夏族大业也。公元前约1988年,夏启在其父业基础之上正式建立夏朝,将原始的部落及部落联盟制正式推进到奴隶制国家,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国体”,夏王朝开启了崭新的社会制度形态,实现九州管理一统化,揭开了中华政治大文明的序幕。

人们在歌颂先圣大禹,总是忘不了他妻子的功德———攸女作为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新婚4日易过,孤守空房13年何易!那个时代并没有“三从四德”的女诫,也没有“一嫁终身”的妇规。空守13年不易,培育出一代圣君更难!那个时代并没有“相夫教子”的女则,也没有“母因子贵”的观念。那时人类文明初化,刚刚从母系氏族社会意识形态里走出,人们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国家至上”的概念,作为人妻、人母,攸女明事理,识大义,履天职,具有空前高尚的道德水平和持家功绩确实难得,确实值得时人称赞,后人歌颂而标立为中华贤妻楷模、良母仪范,汉代名著《列女传》将攸女事迹列入第一类(母仪)来记颂。涂山氏子孙带着特有的敬意和亲情赞美她说:“生子名启,礼尚达义,德泽宇内,贤淑治家,教子成龙,启登帝位,创立夏祚四百余年,一十七传。夏朝的建立,涂山氏娇(按:指攸女)成为我国母仪天下的历史上第一位‘国母国太’。”(《中华涂氏大成宗谱·涂山朴公傅略》)

攸女,是一位厚德的女性,贤惠的妻子,有文赞曰:“禹娶涂山,土功是急,闻启之生,过门不入。女娇达义,明熏是执,成长圣嗣,天禄以袭。”(三国·曹植《禹妻赞》)有诗歌云:“候人猗实思缠绵,毓瑞涂山庆象贤。传子特开三代局,操音宜冠二南篇。土功荒度臣衷苦,阃教修明世择延。四百余年兴夏祚,漫云化石坐崖巅。”(清·林之望《涂氏怀古》)

攸女,是一位模范的女性,伟大的母亲,有文赞曰:“启母涂山,维配帝禹。辛壬癸甲,禹往敷土。启呱呱泣,母独论序。教训以善,卒继其父。”(汉·刘向《颂》)有诗歌云:“亭亭独立向江滨,四伴无人石作邻。云鬓挽成千载髻,峨眉淡扫四时春。霜为腻粉凭风傅,霞作胭脂仗日匀。莫道岩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精神。”(明·张士隆《题启母石》)

四、国母的崇拜

在中国历史上,大禹是太阳,攸女是月亮。

在中国历史上,远古时代的帝王和勋臣都往往因为人民崇拜而演绎出无穷的神话。“攸女崇拜”一词,似不见诸典籍,然而崇拜现象也是异常显赫,绘声绘色。主要表现有五:

①家族姓氏:攸女家族,本偃姓,初始不显,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并与禹族联姻,受赐“涂山氏”而建国。嗣后,历夏朝400余年,“涂山氏”遂以贵族名世,“天禄以袭”。涂山氏后人分为 、涂山、涂、冫余、徐等姓氏支系,如涂姓家族将她列为涂氏女远祖,称其姓涂名娇,或名“女娇”。

②本人身份:有说攸女在婚前原是一个大名鼎鼎、财产多多的氏族首领。还有说攸女名“女娲”,甚至说她就是神话中“炼石补天”的“女娲”。“女娲是人不是神。‘炼石补天’是后人神化的。女娲是实实在在的人,她的真名叫涂娇。”(《涂姓族源》)

③婚恋过程:有说攸女本是一只九尾白狐精,因倾慕大禹的风采,赞赏他的治世理想与美好人格,便化身为人,来帮助大禹治理淮水,频繁交往,产生爱慕之情,于是结婚成家。

④怀孕生子:有说大禹本是熊精,攸女嫁后随行,缝衣做饭,一天送饭至山谷,窥见大禹变成原形(大熊)在那里开山凿石,方知丈夫原是一只熊精,羞惭之际化成石头,大禹见情急呼,于是石头破裂,生出一个男孩,取名为“启”。(《淮南子》)

⑤生居籍贯:由于禹迹遍天下,攸女德响九州,人民崇拜和子孙崇拜而致全国各地到处筑祠建庙,传故事,颂美德,长江、淮河、黄河流域各地,如安徽的巢县、怀远、当涂,重庆的江北,湖南的攸县、衡山、宛委,湖北的武汉,江西的九江,浙江会稽,河南的石泉、嵩县、开封,陕西的石泉、旬阳,广西的石泉,山东的诸城等等,都称大禹在那里娶妻生子,似乎都能够找到某种文献、古迹作“支持”,进而引起争议和悬案。清康熙朝由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玉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相继领衔担任总阅官的《康熙字典》编纂班子,汇聚当朝30位著名学者,是一个权威性学术性俱高、治学严谨作风认真的班子,他们对此“悬案”进行审慎的考研而给出最终结论:涂山,国名,在“巢县东北”,并对史来种种异说作出驳否:“俗谓涂山在会稽、渝州、濠州、当涂、九江,及三巴之江州,并非。”(拙作《大禹娶涂山,涂山在何处》一文有详考。)

攸女生居于巢湖北原,籍贯在今巢湖市居巢区境内。用今天的话说,华夏国母是巢湖女。
九尾青丘
九尾青丘
版主
版主

帖子数 : 107
注册日期 : 12-09-22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