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子”——关于唐宋曲子词一种命名惯例的考察
说“子”——关于唐宋曲子词一种命名惯例的考察
阅读唐五代词,我们会发现一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有不少词牌名以“子”字结尾。仅以五代后蜀《花间集》所收词为例,就有如下18种:更漏子、酒泉子、南歌子、女冠子、天仙子、采莲子、江城子、醉公子、西溪子、生查子、赞浦子、河满子、山花子、采桑子、甘州子、风流子、渔歌子、南乡子。正好占整个词集72种词牌的四分之一。
在以上以“子”结尾的词牌中,我们注意到,还有一些很常见的词牌并未包括在内。如果我们把阅读的范围扩大到《全宋词》,便可以发现另有30种《花间集》没有的带“子”的词牌。现将据《全宋词》目录统计的结果罗列如下(《花间集》已有除外):卜算子、破阵子、行香子、捣练子、安公子、甘草子、七娘子、轮台子、八六子、双声子、竹马子、双韵子、十拍子、选冠子、吴音子、沙塞子、秦刷子、三段子、使牛子、水仙子、摸鱼子、金盏子、朝天子、红娘子、番枪子、赤枣子、竹香子、卓牌子、拨棹子、三奠子。根据康熙《御定词谱》记载,还有两个词牌的别名带“子”,如“归自谣”又名“风光子”,“相见欢”又名“西楼子”。另有“步虚子令”,当为“步虚子”的别称。这样加起来,带“子”的词牌就有51种。由此看来,词牌名“子”应是唐宋时期对某类曲子词命名的惯例之一。
那么,这些曲名、词牌名中的“子”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可惜的是,翻遍各种工具书,并未见到相应的解释。
以上带“子”的词牌,有不少来源古老,出自唐教坊曲。唐崔令钦《教坊记》中收曲名325种,其中结尾带“子”的曲名共有70种,见于唐五代宋词的有22种,此外如“赞普子”、“吴吟子”、“金钱子”、“砂碛子”、“蕃将子”等5种曲名,应该分别为“赞浦子”、“吴音子”、“金盏子”、“沙塞子”、“番枪子”等词牌的别称。再加上“三奠子”、“朝天子”、“采桑子”、“更漏子”等4种也出自教坊曲名。也就是说,唐五代宋词中带“子”的51种词牌,至少有五分之三可追溯到唐教坊旧曲。
根据《教坊记》及其他词谱类著作,我们可发现一些“子”与其他音乐名词相对应的现象:
甘州子——甘州曲——甘州令——八声甘州
天仙子——天仙令
破阵子——破阵乐
拨棹子——拨棹歌
采莲子——采莲曲
渔歌子——渔父词——渔父引
步虚子(令)——步虚词
由此可见,与“令”、“声”、“乐”、“歌”、“曲”、“词”、“引”相对应的“子”,也应该是一个音乐名词。还可找出一些证据,比如,《教坊记》有“采桑”、“朝天”、“更漏长”等曲名,经过添加或置换,分别成为“采桑子”、“朝天子”、“更漏子”。这意味着“子”字已经成为曲子词的主要标签之一。“渔歌”、“南歌”后面加“子”字而成“渔歌子”、“南歌子”,也很能说明这一点。
关于“子”和“曲”的关系,康熙《御定词谱》卷二在讨论《甘州曲》一名《甘州子》时,曾有过这样的解释:“甘州曲,唐教坊曲名……旧谱泥于《甘州曲》、《甘州子》两名小异而另列之,不知曲子二字互为省文,并无分别也。”这种说法肯定“子”为曲名,颇有道理,不过还说得不够完备,因为“子”不仅是“曲子”的省文,而且其最早含义应该是指短小的曲子。证据如下:
其一,今存带“子”的词牌,大多篇幅较短小,字数较少,比如《渔歌子》单调27字,《赤枣子》单调27字,《捣练子》单调27字,《采莲子》单调28字,《甘州子》单调33字,《西溪子》单调33字,《风流子》单调34字,《归自谣》(风光子)单调34字,《相见欢》(西楼子)双调36字,《酒泉子》双调40字,《生查子》双调40字,《卜操作数》双调44字,《采桑子》双调44字,《朝天子》双调46字,《更漏子》双调46字,大多在70字以下。
其二,有几种带“子”的词牌别称结尾为“令”字,比如《南歌子》又名《风蝶令》,《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山花子》又名《感恩多令》。更有几种别称直接在“子”字后面加上“令”,比如《捣练子》又名《捣练子令》,《金盏子》又名《金盏子令》,《卓牌子》又名《卓牌子令》。以此类推,见于《高丽史·乐志》的《步虚子令》应当也是《步虚子》的别称。由此可见,“子”与“令”在形式上有某种对应关系。我们知道,“令”是指小令或令曲,其特点一般是乐调短,字数少,因此,“子”也如“令”一样当指短小的曲子词。
其三,在带“子”的词牌中,多有同名异体的现象,有单调,又有双调,字数长短不一。比如《南歌子》单调23字,双调52字;《南乡子》单调28字,双调56字;《天仙子》单调34字,双调68字;《江城子》单调35字,双调70字;《河满子》单调37字,双调74字。而这些单、双调词大都有共同规律,即单调者为唐词,双调者为五代宋词。如《天仙子》,“此词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始于唐人,双调始于宋人”(《御定词谱》卷二)这足见唐教坊旧曲名“子”者最早多是短小而不分片的小令,经五代人、宋人改造而变为双调。
其四,在《全宋词》中有部分带“子”的词篇幅很长,有的甚至在100字以上,完全不符合小令的定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乃在于有部分“子”的小令在北宋被柳永等人改造为慢词。如温庭筠的《女冠子》为双调41字,而柳永的《女冠子》就成了双调111字。又如《风流子》在《花间集》中为单调34字,在《全宋词》中就有了双调110字的慢词。《御定词谱》卷三指出:“《醉公子》,此调有两体,四十字者昉自唐人,一百六字者昉自宋人。”由于这些带“子”的长调已失去小令的特征,所以人们常在其后加上“慢”字以示区别。如柳永的《女冠子》一名《女冠子慢》,《安公子》一名《安公子慢》,表明性质与“子”不同。
其五,为了说明“子”有小令的性质,人们特意将“子”的令词和慢词相区别。《御定词谱》卷十二说:“《卓牌子》,此调有两体。五十六字者,始自杨无咎,一名《卓牌子令》。九十七字者,始自万俟咏,一名《卓牌子慢》。”卷二十四说:“《行香子慢》,调见《高丽史·乐志》。此行香子慢词与行香子小令不同。”
根据以上推论,我们可在《汉语大词典》这类工具书“子”字词条下,增添这样一条义项:“子:曲子或曲子词的简称,特指短小的曲子词,如‘破阵子’、‘渔歌子’等。”
作者:周裕锴 来源:新民晚报
在以上以“子”结尾的词牌中,我们注意到,还有一些很常见的词牌并未包括在内。如果我们把阅读的范围扩大到《全宋词》,便可以发现另有30种《花间集》没有的带“子”的词牌。现将据《全宋词》目录统计的结果罗列如下(《花间集》已有除外):卜算子、破阵子、行香子、捣练子、安公子、甘草子、七娘子、轮台子、八六子、双声子、竹马子、双韵子、十拍子、选冠子、吴音子、沙塞子、秦刷子、三段子、使牛子、水仙子、摸鱼子、金盏子、朝天子、红娘子、番枪子、赤枣子、竹香子、卓牌子、拨棹子、三奠子。根据康熙《御定词谱》记载,还有两个词牌的别名带“子”,如“归自谣”又名“风光子”,“相见欢”又名“西楼子”。另有“步虚子令”,当为“步虚子”的别称。这样加起来,带“子”的词牌就有51种。由此看来,词牌名“子”应是唐宋时期对某类曲子词命名的惯例之一。
那么,这些曲名、词牌名中的“子”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可惜的是,翻遍各种工具书,并未见到相应的解释。
以上带“子”的词牌,有不少来源古老,出自唐教坊曲。唐崔令钦《教坊记》中收曲名325种,其中结尾带“子”的曲名共有70种,见于唐五代宋词的有22种,此外如“赞普子”、“吴吟子”、“金钱子”、“砂碛子”、“蕃将子”等5种曲名,应该分别为“赞浦子”、“吴音子”、“金盏子”、“沙塞子”、“番枪子”等词牌的别称。再加上“三奠子”、“朝天子”、“采桑子”、“更漏子”等4种也出自教坊曲名。也就是说,唐五代宋词中带“子”的51种词牌,至少有五分之三可追溯到唐教坊旧曲。
根据《教坊记》及其他词谱类著作,我们可发现一些“子”与其他音乐名词相对应的现象:
甘州子——甘州曲——甘州令——八声甘州
天仙子——天仙令
破阵子——破阵乐
拨棹子——拨棹歌
采莲子——采莲曲
渔歌子——渔父词——渔父引
步虚子(令)——步虚词
由此可见,与“令”、“声”、“乐”、“歌”、“曲”、“词”、“引”相对应的“子”,也应该是一个音乐名词。还可找出一些证据,比如,《教坊记》有“采桑”、“朝天”、“更漏长”等曲名,经过添加或置换,分别成为“采桑子”、“朝天子”、“更漏子”。这意味着“子”字已经成为曲子词的主要标签之一。“渔歌”、“南歌”后面加“子”字而成“渔歌子”、“南歌子”,也很能说明这一点。
关于“子”和“曲”的关系,康熙《御定词谱》卷二在讨论《甘州曲》一名《甘州子》时,曾有过这样的解释:“甘州曲,唐教坊曲名……旧谱泥于《甘州曲》、《甘州子》两名小异而另列之,不知曲子二字互为省文,并无分别也。”这种说法肯定“子”为曲名,颇有道理,不过还说得不够完备,因为“子”不仅是“曲子”的省文,而且其最早含义应该是指短小的曲子。证据如下:
其一,今存带“子”的词牌,大多篇幅较短小,字数较少,比如《渔歌子》单调27字,《赤枣子》单调27字,《捣练子》单调27字,《采莲子》单调28字,《甘州子》单调33字,《西溪子》单调33字,《风流子》单调34字,《归自谣》(风光子)单调34字,《相见欢》(西楼子)双调36字,《酒泉子》双调40字,《生查子》双调40字,《卜操作数》双调44字,《采桑子》双调44字,《朝天子》双调46字,《更漏子》双调46字,大多在70字以下。
其二,有几种带“子”的词牌别称结尾为“令”字,比如《南歌子》又名《风蝶令》,《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山花子》又名《感恩多令》。更有几种别称直接在“子”字后面加上“令”,比如《捣练子》又名《捣练子令》,《金盏子》又名《金盏子令》,《卓牌子》又名《卓牌子令》。以此类推,见于《高丽史·乐志》的《步虚子令》应当也是《步虚子》的别称。由此可见,“子”与“令”在形式上有某种对应关系。我们知道,“令”是指小令或令曲,其特点一般是乐调短,字数少,因此,“子”也如“令”一样当指短小的曲子词。
其三,在带“子”的词牌中,多有同名异体的现象,有单调,又有双调,字数长短不一。比如《南歌子》单调23字,双调52字;《南乡子》单调28字,双调56字;《天仙子》单调34字,双调68字;《江城子》单调35字,双调70字;《河满子》单调37字,双调74字。而这些单、双调词大都有共同规律,即单调者为唐词,双调者为五代宋词。如《天仙子》,“此词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始于唐人,双调始于宋人”(《御定词谱》卷二)这足见唐教坊旧曲名“子”者最早多是短小而不分片的小令,经五代人、宋人改造而变为双调。
其四,在《全宋词》中有部分带“子”的词篇幅很长,有的甚至在100字以上,完全不符合小令的定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乃在于有部分“子”的小令在北宋被柳永等人改造为慢词。如温庭筠的《女冠子》为双调41字,而柳永的《女冠子》就成了双调111字。又如《风流子》在《花间集》中为单调34字,在《全宋词》中就有了双调110字的慢词。《御定词谱》卷三指出:“《醉公子》,此调有两体,四十字者昉自唐人,一百六字者昉自宋人。”由于这些带“子”的长调已失去小令的特征,所以人们常在其后加上“慢”字以示区别。如柳永的《女冠子》一名《女冠子慢》,《安公子》一名《安公子慢》,表明性质与“子”不同。
其五,为了说明“子”有小令的性质,人们特意将“子”的令词和慢词相区别。《御定词谱》卷十二说:“《卓牌子》,此调有两体。五十六字者,始自杨无咎,一名《卓牌子令》。九十七字者,始自万俟咏,一名《卓牌子慢》。”卷二十四说:“《行香子慢》,调见《高丽史·乐志》。此行香子慢词与行香子小令不同。”
根据以上推论,我们可在《汉语大词典》这类工具书“子”字词条下,增添这样一条义项:“子:曲子或曲子词的简称,特指短小的曲子词,如‘破阵子’、‘渔歌子’等。”
作者:周裕锴 来源:新民晚报
九尾青丘- 版主
- 帖子数 : 107
注册日期 : 12-09-22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